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胜利的钟声穿越80年风雨再度在耳畔回响,全国人民共同纪念这场伟大胜利,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回首峥嵘岁月,中华儿女以热血为刃、以信念为甲,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庄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活动以阅兵式、分列式等形式展开,约70分钟的时长里,每一幕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胜利的荣光与民族的精神。

今天,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举国瞩目、世界关注的焦点。八十年过去,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铿锵。从沉沦到崛起,由苦难至辉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炼与重生。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复兴任重道远。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铅字,而是照进现实的光,昭示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让我们以史为鉴,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把记忆化为担当,把致敬化为行动,使不屈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接续传承,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今天,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段抗战之路,坚守和平,砥砺奋进。
01烽火映山河:镌刻在历史中的永恒印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那是一段悲壮而沉痛的历史,也是一段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面对外敌的铁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山河与尊严。


1935年北平学生“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
青年奋起呐喊,震碎了妥协的幻梦,让救亡图存的火种燃遍神州大地;妥协换不来和平,唯有抗争才能捍卫民族尊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从卢沟桥的烽火开始,数万民众的抗争,汇成了保家卫国的洪流。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不仅挡住了日军的攻势,更守住了民族不屈的尊严。


1938年台儿庄大捷
1938年,台儿庄大捷振奋全国,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拼杀到底,用鲜血守住了民族的骨气,点燃了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同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写下《论持久战》,深刻阐明抗战必经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科学预见了最后胜利的必然,为全国抗战注入了坚定的方向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众志成城之势,中华儿女奋勇拼杀,撕开了敌人的层层封锁,彰显出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此时,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还有四年九个月,胜利的曙光虽未到来,却已在血与火的坚持中逐渐显现。

湘西会战的结束,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胜利的曙光渐显,那是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用生命和牺牲换来的民族尊严与希望。

胜利的消息里,记录着3500万同胞的牺牲,也彰显着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02危局显豪情:军民同心筑起钢铁长城


累累白骨警示我们,遗忘苦难就是对生命的背叛。3500万同胞用牺牲铺就民族的脊梁,用血火书写了正义必胜的真理。多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1945年9月3日的胜利曙光。这一刻,彻底洗刷了百年耻辱,昭示着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毅步伐。
这段历史,值得世代铭记;这份精神,必将照亮未来征程。
从枪林弹雨的前线,到街头巷尾的呐喊,每一个身影,每一句口号,都在述说:我们同仇敌忾,我们绝不退让。


正面战场上,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鏖战,展现了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守护家园的坚毅;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晋察冀、冀鲁豫等地开展游击战、地道战、麻雀战,游击健儿用灵活机智让敌人寸步难行,书写了人民战争的壮丽篇章。
与此同时,后方同样汇聚起坚不可摧的伟力。轰鸣的工厂、翻耕的田野、繁忙的车队,为前线输送源源不断的给养;无数家庭“母亲送子、妻子送郎”,用血与泪诠释着家国大义。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慷慨解囊,南洋华侨机工驰援滇缅公路,冒死开辟不沉的运输线,涓涓细流汇聚成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文人以笔为刃,艺术家以歌为矛,《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鼓舞了民族意志,点燃了亿万心灵的火焰。各族同胞同仇敌忾,蒙古族游击队、回民支队、滇军将士并肩奋战,共筑了民族团结的长城。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抗争,汇聚成不可战胜的钢铁长城。无论是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是默默奉献的百姓,抑或是远在海外的游子,所有中华儿女都以同一个誓言作答:妥协换不来和平,唯有抗争才能捍卫尊严。
这是历史所归,更是未来所向。
03今昔照初心: 让和平薪火永续世代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清醒的明镜。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拥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始终怀有矢志不渝的追求。纵观人类历史,依靠武力进行侵略扩张最终都逃不开失败的结局,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以超过三千五百万同胞的牺牲,支撑起东方主战场,向世界昭示了正义必胜、侵略必败。抗战胜利不仅洗雪了百年屈辱,也为人类和平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今天,我们纪念胜利,不是沉湎于悲壮,而是要把苦难化为力量,把记忆转化为担当。

80年前,见证日本代表签字投降的《大公报》记者朱启平,用力透纸背的笔触写下感怀:“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8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造了“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民族复兴。
但复兴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应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唯有如此,才能让抗战精神与和平信念在新时代接续传承,让和平的薪火因青春奋斗而更加炽热,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再次向英雄致敬,为祖国喝彩!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礼赞中,让青春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以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刘澍航 编辑|刘澍航 收稿日期: 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