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围场队|荒漠·草场·田埂:万亩林海中的金色粮仓

发布时间:2025-09-04浏览次数:28文章来源: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问题上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承德调研队在辅导员甘霖、专业课教师张肸的带领下,来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通过入户走访乡镇村落、记录村庄发展脉络、倾听农民生活心声,立足农村基层发展,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着眼农民生活现状,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和农业强国战略。


以人民为本,走村入户问冷暖

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7 日,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承德调研队肩负着对农业强国建设探索的使命,走进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3个乡镇,6天时间,10个村落,200户农户,调研队横跨400多公里,垂直拔高逾期1100米,在这片承载厚重绿色传奇的土地上追寻塞罕坝精神,踏访领导人走过的林场与农村,深入探寻新时代农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二十九号村,村支书笑着说:“以前小农户单打独斗,种卖都难。现在有了统一收购商,价格稳了,收入高了。”当被问及收购商如何助力村经济发展时,他答道:“政府先帮我们对接收购商、推动合作社成立,销路不愁,积极性高涨,经济变好,我这村支书也更有能力为村民争取资源了。”

建设农业强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支持,更是通过合理的产业对接、市场机制的建设,让农村经济真正与现代化接轨。与村民们的对话,涉及了从农业经济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再到农业设施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土地流转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方方面面。每一次的实地走访,都能让调研队员们更清晰地看到农业强国建设的现状,产业特色、农田利用、乡村治理等因素都在为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信仰为根,循迹溯源悟精神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书记强调:“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站在总书记曾来过的土地上,曾经的不毛之地,凭借“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蜕变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楷模,为农业强国的生态底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绿色奇迹不再是一个抽象名词,而是实化为一棵棵树、一道道沟、一次次不计报酬的坚持。

在尚海纪念林,调研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悼念王尚海同志。作为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为塞罕坝的绿化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王尚海放弃城市舒适生活,带领职工扎根荒漠,提出 “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 的理念,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启造林征程。

调研队员站在纪念林中,深切感受到王尚海同志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崇高思想境界,领悟到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样的领路人,塞罕坝才能让荒漠变林海,让黄土变绿林。

在望海楼远眺林海,碧波荡漾的绿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印刻在每位调研队员心中。这片林海不仅是三代务林人汗水的结晶,更是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典范,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以科技为基,入园观新助丰登

7月16日,调研队一行人来到了半截塔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参观考察。考察第一站是马铃薯培育基地。在这里,调研队员们深入学习了马铃薯的历史,了解到马铃薯是如何从最初的外来作物,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围场作为马铃薯之乡,围场人民经过不懈探索,掌握了多种土豆种植技术,各类土豆深加工的产品,在周边地区很受欢迎,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小小的土豆,在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着,调研队员们参观了鸿辉酒业白酒酿制基地,亲眼见证了白酒从挑选粮食、发酵到机器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浓郁的酒香和精湛的酿酒工艺背后,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创新的不断探索。在这片土地上,特色产品蓬勃发展,让这片朴实的土地焕发新的活力。


思悟致远

这次千村调查让我深切感受中国农村发展的多样与挑战。承德地区村落因地理、产业、政策差异面貌迥异:如边墙山村靠冷棚种植却遇市场饱和与认证缺失困境;如碑亭子村借合作社整合资源仍受销路限制;又如腰站镇因劳动力外流、产业单一发展艰难。但农户的坚韧智慧令人动容,他们坚守土地、寻求突破,彰显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农村发展需因地制宜的政策、技术与渠道支持,才能让农业有更好的前景

                    ———23级AD商务五班李雨悦


走近承德蜿蜒小道,山路旁的村落质朴,田野作物摇曳,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如今,在农事领域默默耕耘、肩负起农业发展重任的,多是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让我深感乡村振兴的重要与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此生动体现。乡村发展需年轻人携新理念、新技术回归,激活创新基因。此次调查让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既需政策扶持,更需要年轻一代积极投身其中。

                     ———23级AD理财2班周裔捷


当我们穿行在承德僻静的村落之间,看见斑驳的泥墙依偎着苍翠的松林,乡中的土腥气混合着劳作人民的汗水,随风吹向田间。银发老人弯腰锄草,汗水滴进褐土,却鲜有年轻人的身影。每当微风掠过身边,就能听到松涛轰鸣,像是大地深沉的呼吸,又像催促的鼓点。我忽然想到,山川的美丽,需要接续的臂膀,如果没有新的生命和力量,将只剩寂静的绿色。想要让贫瘠的土地上种满绿色,只有让青春与土地再次相拥,用知识与汗水,让这片土地能孕育出新的生命,把希望高高托举。

                 ———25级春英澳名校1班袁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