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先生”带你阅中国|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3文章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铭记先辈,传承精神。时光回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也为后来设立“中国航天日”埋下了伏笔。

纪念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航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航天人坚守报国之志,无畏艰险,为祖国航天事业不懈奋斗。钱学森、孙家栋等老一辈航天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白手起家,攻坚克难。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中国航天的初绽之花,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些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航天一路走来的征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赴后继。

中国航天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书写着时代的荣光,取得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一代代航天人无私牺牲换来的卓越贡献。以"两弹一星"铸就大国脊梁,用"北斗组网"丈量苍穹经纬,借"嫦娥奔月"叩问蟾宫奥秘,凭"天问探火"镌刻星际足迹。钱学森冲破重重封锁归来时,把对国家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化作东风导弹划破夜空的轨迹;屠守锷靠“反设计”拆解导弹突破封锁,最终托举长征火箭直上九霄。从大漠深处"东方红"的旋律到南海之滨"天舟"的对接,几代航天人将论文写在星河里,让"航天梦"从实验室走向宇宙深空,用年轮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太空史诗。如今中国科学家们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锚定发力方向,顽强拼搏,做实干家、行动派、奋斗者,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新成就。

逐梦苍穹,步履不停,中国航天的蓝图宏伟还将继续谱写。探月工程四期将持续推进,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鹊桥号中继星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解决了月背与地球通信的世界级难题;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并首次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行星探测任务不断深入,除了火星,还将瞄准木星等更远的深空目标;载人航天,空间站将拓展更多科学实验和应用项目,长征十号、梦舟飞船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神州二十号航天飞船也将择时发射,这一切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更强大支撑。与此同时,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一批民营航天企业崭露头角,在卫星发射、太空旅游等领域积极探索,为航天产业注入新活力。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向着浩瀚宇宙更深更远之处迈进。中国航天日,不仅是对过往辉煌的礼赞,更是吹响迈向未来的号角。在这片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全体中华儿女将秉持航天精神,以创新为桨,以实干为帆,续写中国航天更加壮丽的篇章,让中国的航天足迹遍布宇宙每一个角落。

(供稿 | 党政办公室 图文 | 贾维 编辑 | 季泠